浅谈中国城市雕塑规划中的经络针灸法

来源:生命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转自殷双喜教授,《镇魔图》,从中可见中国古代庙宇建筑位置与“魔”的身体关节的对应关系在当下的中国,不论是对于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还是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者、参

转自殷双喜教授,《镇魔图》,从中可见中国古代庙宇建筑位置与“魔”的身体关节的对应关系 在当下的中国,不论是对于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还是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者、参与者而言,城市雕塑规划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的突出和显著。这就对城市雕塑规划理念及方法论的更新提出了迫切而现实的要求。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类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重大进步,在城市雕塑规划理念及方法论层面,在国外城市雕塑及公共艺术建设经典案例中,已经体现出一种处理“有序复杂性问题”的认识方式。而民主政治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深入发展导致人们对于公权力以及对于公共空间权利的广泛关注,也使得人们意识到城市雕塑规划问题应该将人们的日常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所依赖的空间,作为其核心和焦点。在当今大数据背景下,以具体地域的分析和考察为基础,提出可行性方案的新的规划方法,对于当代好的城市规划和好的公共空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城市雕塑的规划已经不再是静止的、孤立存在的专项内容或课题,而已经形成一种与城市规划、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公共空间理论研究、公共空间权利关系、国家政策、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系统科学甚至物理科学与生命科学等有机连结在一起的整体性系统问题。 “经络针灸法”是一种新的城市雕塑规划方法,目前尚处在理论探讨与初步试验阶段,其核心理念与观点,主要来自对于中国哲学理念和传统医学方法论的借用以及后来所发展出的“新老三论”等科学认识论、方法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城市即是人体 经过了上世纪6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东学西渐”浪潮后,西方已经开始将本来是无机物的城市转而从有机体的角度进行重新阐释了。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写道:“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也就是人类社会、人类自身同样的发展过程。”这一理念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中国哲学观点不谋而合,同时也迎合了“新三论”中的“耗散结构论”以及易经中人体与五行朴素唯物论的对应关系。 人,是天地间孕育的拥有智慧与精神的高级产品,位于金字塔的顶端,但人类说到底还是这个宇宙的产物,金字塔顶也仍然是个椎体,无论人类的肉体还是精神,不论是所谓的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还是人类对自身及自然的思考,都是这个宇宙自身的一部分,不能将人类与客观世界分割开来,精神与物质是一种内在联系而辩证统一的关系。所以,城市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类的发展,既然是世界自身的发展,必然要符合世间万物和宇宙的运行规律,而人作为世间万物之灵,人体的运行规律和特点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揭示出宇宙运行法则的端倪。那么,与其在假设和幻想的海洋中孜孜以求未来城市发展的金科玉律,不如溯本求源,将城市作为人体来研究。 城市的需求即是人的需求 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共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个层次。而一座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一个人的发展需求是一致的。当一座城市自然建立时,首先需要那些能够维持一座城市运作的基本条件,比如人口、房屋、道路、经济产业、市政中心、警察局等,城市在这一层面上的发展和需求正好体现了佛洛依德理论中,首先将人视作“动物的人”的需求;当城市满足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之后,就会发展各种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各种工商业、文化娱乐设施及相关产业等,这样一种社会的城市需求体现了马克思将人视作“社会的人”的需求;而当一座城市的生存和社会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城市的主要需求就必然会演变为对城市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的实现上来。比如城市的形象、文化、创新发展与整体定位。而此时的城市需求更像是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的“精神的人”的需求。一般来说,城市雕塑规划在一座城市进入到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阶段就会自然产生。需求与现实的矛盾正是发展的动力。 转自百度,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图表 城市功能就是人体功能 如果我们把城市看作是人体,那么城市的建筑就是人体的骨骼,它勾勒出一座城市的体型与面庞;人才劳动力与产业原料是城市的食物,这些决定了一座城市的营养状况;城市的工商业就是人体的肌肉和肠胃,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硬实力;城市物流网等交通系统就是人体的血管等血液循环系统,它的发达与否能够看出一座城市的发展边际。而城市的各种机构及功能设施就是人体的各种脏器,学校是脾与骨髓;公园和绿地是肺;行政中心与通信系统是大脑与神经……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生命体,城市的各种设施与人体的各种器官一一相应,功能也极为相似。这是因为,城市是人的创造物,本质上是人类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城市生态即人的生态,城市系统即人体系统。所以当我们研究和探索城市相关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面对的正与是人类相关的问题。 转自百度,12经络与人体器官对应关系图 城市的“气”即是城市中的人 中国人所谓的“气”本质上是一种能量、信息、物质的统一体,一种微波,而且不是只局限在人体这个位置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关于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使得中国“天人相应”的哲学观点找到了新的科学的客观依据。钟伟川先生在探讨关于经络的本质问题时谈到:“凡是生物体都与外界进行微波层次的能量交换,作为“气”的运行通道,它们都具有经络,只不过存在简单与复杂的或者是其他不同层次的区别而已。”经络是细胞群、体液、组织液之间以及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能量、信息、物质交换的网络通道。从基因科学的功能层面上来说,黄应秋先生则认为“经络是生理功能系统的功能扩展表现”,在现代生物医学体系中,作为一个整体的生物,经络也正是其在生长、发育中基因表达调控途径的构成与表现形式。 那么,要搞清城市的“经络”是什么,我们就首先需要搞清城市的“气”到底是什么,什么东西在城市中发挥着像“气”之于人体中所发挥的功能?它必须可以“运行”,是一座城市中“能量、信息、物质”的统一体,又不“局限在人体(城市)这个位置上”,通行于“不存在”的城市设施,对于城市“表达调控”是人。人作为一座城市能量、信息、物质的统一体,联通城市内外,又周而复始穿行于城市之中,城市人群的活性不仅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活力和创新力,甚至还决定了城市的发展和走向。可以说,不论对于一个人还是一座城市,人气都是核心竞争力,否则一切都是死水一潭。所以,城市的“气”就是人本身,而城市经络即人的活动路径。 城市的“经络”与“穴位” 说到底,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人气”。“城市的气就是人本身,城市经络即是人的活动路径”,这么说绝非牵强附会,再说的具体一点,城市人群交往户外活动路径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结合便是城市的经络。中医中的经络理论并不是依据解剖出来的实际人体器官,而是依据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八宿这些气数。经络在内归属于脏腑,在外联络于四肢末节,是运行沟通人体内外气血的通道。《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一些城市雕塑的规划者误把直观看到的交通网、商业网、业态分布、城市服务设施等城市器官进行简单的照搬,当成了城市经络,可没有考虑到公共空间的不同结构属性与城市人流类型特点,这样就有可能使得放置雕塑的区域反倒成为了城市的“血栓”和“肿瘤”。 正如经络理论中有“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一样,城市经络也分主次大小和不同层级,这些经络的大小就取决于它们所可能统摄的“城市器官资源”与可能连结的人流大小。这些经络有的可能已经“存在”,甚至会和已有的“城市血管”部分重合,但另外一部分可能还没有真正“存在”,甚至还没有被意识到,因为这条经络可能会经过一个平淡无奇的小区街道或者干脆是一片未开发的土地。就像当年下石村未曾被改造为桥上书屋的那个不起眼的小桥,而两年前设计师李晓东的一次土楼之行却为这个座落在闽南的村落带去了巨变。下石村早年却是由两个圆形土楼组成的,中间横跨一条溪水,虽然是属同一个村,但传说旧时两个土楼的家族互为仇敌,遂划渠为界,互不往来。于是桥上书屋的概念由此而生。土楼之间,溪水之上,桥与学校,舞台与场地,意在连接“现在”“过去”与“未来”。再比如纽约高线公园也是典型的城市脉络改造案例:高线是由位于曼哈顿西侧街道上方的历史货运铁路线改造的公园。该公园从Gansevoort延伸至西30街,目前长度为1英里。纽约高线公园位于曼哈顿西侧,跨越23个街区,其中与肉类加工区、西切尔西区及地狱厨房/克林顿区三个重要区域相连。作为宏伟的城市改造项目,高线工程的核心是“保护”和“再利用”。同时作为政治、生态、历史、社会和经济可持续项目,改造后的高线公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石村“桥上书屋”内部 桥上书屋”外景 下石村平面图 自拍,纽约高线公园 城市“穴位”正是那些可以连结人群户外活动和城市空间结构关系的节点。这些节点坐落于已有的城市经络之上,与城市空间节点紧密相连;而有的节点坐落于潜在的“隐形”经络之上,这些穴位可以起到创造新的城市经络或打通已有城市经络的作用;它们有的很大,是可以连结新老城区甚至是主城与卫星城人流活动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大穴位,而有些节点则很小,也许只是连结和梳理了一条街道、一个小区人流活动和空间结构的小穴位。这些城市穴位可以划分为城市级、城区级和街道级三类。 城市的“痛”与城市雕塑针灸 人体疼痛的产生一般都是由于外部刺激或机体功能障碍所产生的,如果说城市也有“痛”,那就应该从城市的应该具有的功能说起。在刘易斯·芒福德的论述中,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介质。城市不仅仅是居住生息、工作、购物的地方,更是文化容器和新文明的孵化器。他认为“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权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可见,对一个城市的雕塑规划研究来说,痛并不仅仅意味着形式、空间、制度方面出现问题,从深层次讲,更意味着这些问题会间接导致城市缺少活力,让城市产生缺少社会创新力之痛。而这种痛的来源首先就在于人与人在公共空间中的交往频率太少,质量不高,以及与此相关的这些公共空间中的空间结构进行有效地契合。 丹麦著名城市设计专家扬·盖尔(Jan Gehl)在著作《交往与空间》中指出:“人,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题。置身于人群之中,耳闻目睹众人的万端仪态,获得新鲜的启发、感受与激情,比起单调枯燥的孑然一身,确实是一种积极有益的体验。”所以,城市的通,首先来自于人气的通,人群户外交流的通,公众交往的通。其次就来自于这些“通”的地方是否有效、巧妙而合理的利用了现有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雕塑针灸即是一种通过雕塑对于城市穴位进行适当刺激的方法。从城市的尺度来讲,雕塑之于城市,如同针灸之于人体。城市针灸这种方法,适合于城市雕塑这种点状空间形态存在的规划。雕塑是用一个点状的物质实体,承载文化内涵,影响相应的城市空间属性,通过不同内容、形式的城市雕塑的调理,让城市重新找到物质环境与精神需求、人群活动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平衡。 城市针灸不是把雕塑作为城市中简单的摆设,更不是抛开城市谈雕塑。而是通过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建设,不断地给城市空间及人流一种良性引导与刺激,合理地将城市雕塑融入在城市之中,强调雕塑与城市人群、城市功能、城市空间、城市活动的连结,注重城市雕塑的可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保持与城市脉络的某个维度发生联系。 在城市雕塑规划中如何使用经脉针灸法 作为一座城市的“气”,市民活动和人流交往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活力所在。它的活性和有效性(而不仅仅是人口数量)是判断一个城市是否有生气、有人气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先要摸清一座城市的城市经络,再找准那些可以连结人群户外活动和城市空间关系的节点,即城市穴位。通过创作放置合适的城市雕塑,打通城市人流及各条公共空间结构脉络,促进人群交往互动,盘活城市的整体格局。 城市经络分析 要分析一座城市的经络,首先需要依据不同公众群体的交往特征、活动路径轨迹以及时空分布状况等因素对这种联系进行数据化分析,再对城市不同公共空间结构属性进行分析研究。 扬·盖尔将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3种。我们将借用这种视角和分析方法来对城市人群的户外活动进行分析。其中,必要性活动指的是人们基本每天都会有的户外活动,比如上班、上学、等车、通勤、出差、超市购物等等;自发性活动则与必要性活动完全不同,只有当人们有比较强的意愿,而且在时间、空间等各种客观环境都比较合适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比如散步、跑步、晒太阳、停下脚步观望有趣的事物等等。对我们的城市雕塑规划来说,如何通过雕塑对自发性活动进行有效的刺激和引导正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而我们说的社会性活动,指发生于向公众开放的空间中的社会性活动。这一类型的活动主要包括儿童玩耍、与人打招呼、攀谈、各类公共活动以及最广泛的社会活动——被动式接触,即仅以视听的方式来感受他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由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两类活动发展而来的。只要我们公共空间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空间物质条件能够得到改善和提升,就会间接地促成社会性活动。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能够通过雕塑吸引人们停留在同一个空间地点,那么就会很自然地引发人们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性活动。这种连锁反应是需要我们在做城市雕塑规划时进行重点考虑的,尽管雕塑或相关环境条件和公共空间的构成,对于人们社交的质量、内容及强度,没有直接的影响,但规划者和雕塑家能够影响人们的邂逅以及体验他人言谈举止的机会。这些机遇本身就很重要,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因为雕塑和相关环境作为一种背景和起点,成为了人们形形色色的交往形式的一部分而具有另一层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人们三类户外活动的分析,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得到一幅城市人群活动路径的网络图,这就为我们后续进行城市雕塑的规划,提供了基础性的准备。 同时,人们的活动路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中。这些公共空间的结构和属性是人们产生交往活动的重要土壤,也是城市雕塑布设的重要参考基础。所以要想找到一座城市具体的城市经络,单有人流路径的信息是不够的,还要对这座城市的空间结构属性进行分析,这里可从空间的公共性、文化性、开敞性、可达性4个方面来综合考虑。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展开了。最后我们将4种城市空间的结构属性进行因子加权叠加,就能得到城市空间结构属性的布局图,然后再将其与人流活动路径分析图进行叠加,同时适当考虑该城市的特殊政策和重点区域的发展需要,就可以得到城市经络的整体空间结构了。 找寻城市穴位 有了城市经络,城市穴位也就可以顺藤摸瓜了,比如下石村的那座桥,就是一个经典穴位的案例。而一座城市中这些大小经络的交叉点和需要“接气”的“断点”,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城市穴位。 穴位和经络一样有大有小,有急有缓,有时候这个穴位会非常大,问题也非常急,且城市脉络密集交织,即使用一件大型单体城市雕塑也不能够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可能就需要建设一座雕塑公园了。比如芜湖雕塑公园就是典型的例子,芜湖雕塑公园始建于2011年,到2014年基本建成,公园坐落在芜合高速南面的芜湖神山,东邻新的芜湖市政府大楼,占地3800亩,现有国内外雕塑180件,每年吸引游客上百万人次,通过对这一城市大型穴位的有效刺激,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芜湖新城区与老城区市民互动以及新区开发后“孤独寂寞冷”的问题。 而有时候这个穴位又非常小,小到可能只是一条胡同都放不下一件真人大小的雕塑,不过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别致的雕塑设计,让整个空间充满轻松愉快的气氛,从而延续整条城市脉络的文化气息。 雕塑的选择 最终落成的雕塑就是“经络针灸法”里的“针灸”了。说到底,能不能治好城市这个大身体,关键还得看雕塑最后做得怎么样。雕塑做得不好,不仅前功尽弃,甚至可能还会有反效果。全国各地的反面教材颇多,这里就不举例了。笔者还是比较注重从两个方面去切入和解决这个问题,即地域价值导向分析和组织制度研究。 一个特定地域的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是区域精神的外在体现,同时也反映市民的价值倾向以及城市文化脉络类型和层次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结合城市经络中的空间属性,对城市穴位活动人群的价值导向进行考察,从而提炼出相对应的城市雕塑的大概选题范围。 此外,城市雕塑的合理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即使确定了城市雕塑的大概位置、选题和形式范围,对于到底要怎么创作、评选、建立城市雕塑仍然需要有一套严谨的公共艺术制度和一个优秀认真的专家团队或称职业共同体来对实施工作进行有效的保障、指导和监督。如果与专业的职业共同体合作,不仅将大大有利于让好的公共艺术制度得以贯彻实施,更是高质量城市雕塑的有力保障。职业共同体的专业认同和推进,是公共艺术公共化的中介与桥梁。根据福柯的“地平线理论”,一个特定的时期,一定会有一批为这个时代所认可并处于最活跃的专业核心的人群,这批人所认同的专业水准,可设定为这个时代的地平线。要让城市雕塑的水准保持在这个时代的水平线之上,就必须以这个群体作为城市雕塑实现过程的评审主体;评审主体不是教育社会大众,而是担负着城市雕塑创作与社会诉求和应对的中介人和释读主体,是连结共性诉求和公共艺术创作的独特性的核心要件。 最后,城市雕塑规划是一种弹性比较大的规划,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对雕塑的具体细节进行限定,但这并不是说雕塑的规划工作就到此结束了,当进行具体雕塑的布设时,还是有很多相关细节需要我们去考虑,比如城市雕塑的体量控制问题、雕塑环境空间的控制问题以及观众的视觉控制问题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不过作为一个学雕塑出身的人,笔者倒认为这些问题与其说是“控制”,不如说是提供给艺术家和建设方进行思考的一些参考的角度。就像本文的写作初衷一样,希望大家对于“经络针灸法”的批评讨论,能够为未来的城市雕塑规划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维角度和有益的帮助。

文章来源:《生命科学》 网址: http://www.smkxzz.cn/qikandaodu/2020/1214/570.html



上一篇: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精气神”文化建构
下一篇:// 《超感猎杀》,或今天我们如何反抗资本主义

生命科学投稿 | 生命科学编辑部| 生命科学版面费 | 生命科学论文发表 | 生命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命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