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与古代中医生命养护观

来源:生命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汉字的发明、演变、流传和它负载的文化信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与精华,是发掘古代社会生活情境的 “活化石”。《说文解字》中收录了一些与当时人们生活习惯、生命养护相关联

汉字的发明、演变、流传和它负载的文化信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与精华,是发掘古代社会生活情境的 “活化石”。《说文解字》中收录了一些与当时人们生活习惯、生命养护相关联的字,它们散落在《说文》的不同部首下,将它们提取出来分类阐述,可以了解汉代的预防医学在抵御疾病、维护生命健康方面的措施和观念。

一、日常饮食

饮食在人类生命繁衍延续上至关重要。可以说,人类的生命得以发展壮大得益于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食物种类、调整饮食方式、注重饮食卫生、不断积累饮食知识和经验。

丰富的食物种类,合理的膳食搭配,是肌体健康的基础。《说文》中代表谷物种类的字有“麥(麦子)、梁(粟米)、稻(稻谷)、黍(黄米)、稷(小米)、尗(大豆)”等;肉食种类有“豕、牛、羊、兔、鸡、鹜(家鸭)、雁(家鹅)、犬”等;水产类有“鱼、(大贝)、蟹、蚌、蛤”等;瓜果类有“桃、李、梨、杏、橘、枇杷、柚、橙、柿、梅、(石榴)、”等;蔬菜类有“葵(冬葵)、芹、瓜、芋(芋头)、苋(苋菜)、菁(韭菜花)、莲(莲子米)、(莲藕)、芍(荸荠)”等,物产丰富。不仅如此,用餐时人们还注重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食部》[1](102)“,以羹浇饭也”,这里的“羹”是肉汤或菜汁。 《肉部》[1](83)“腆,设膳腆多也”,形容设置饭菜美味而丰富。

饮食有节, 定时定量, 能使五脏安适。 《食部》[1](102):“,昼食”,即午饭。“餔”为太阳升到申时(下午三到五点)吃晚饭,由此可见,汉代普通人实行午、晚两餐制。此外,“”、“”阐释了饮食有度的不同层次。 “,也”,“”从甘从,“”为犬肉,有饱足之意。因此“”表示吃饱后的满足感。 “”也是饱,《段注》释为“厌弃”[2],跨过了食之有节的满足愉悦,进入食不下的阶段。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饮食适度的重要性,《素问》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3],中医认为人体的消化吸收都靠脾胃的运化,饥饱适中,脾胃可以承受,人体的正常运行才可持续。

建立卫生的饮食习惯,是强身健体的前提条件。汉代饮食实行分餐制,《木部》[1](118)“案,几属”,指进食用的短腿木盘,用以陈列食物,用餐时一人一案。古人用餐前会先净手,《皿部》[1](100)“盥”,甲骨文为“”,下面的“皿”是洗手用的盆,上面像人两手掬水从上往下浇洗的样子。此外,古人还注重食物制作过程中的卫生情况。 《食部》[1](102)“饪,大孰也”,表示烹饪得烂熟。 《肉部》[1](83)“肴,啖也”,可以吃的熟肉。中医认为宜吃熟食,《千金药方》指出吃生肉容易伤胃,一切肉都要煮熟煮烂。宜吃新鲜的食物,而不宜吃经久腐坏的食物。 《食部》[1](103)“,饭伤热也”,食物因天气暑热而腐坏。“,饭伤湿也”,食物因存放在潮湿阴郁的环境而腐烂发臭。“”,食物因放置时间太久而腐败。“餧”,鱼腐坏。

二、内外环境

环境养护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居住环境上,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居住环境的选择和维护,以期利用自然条件的有利因素颐养身心。 《宀部》[1](147)“,养也,室之东北隅,食所居”,古人将厨房、用餐房间设置在屋子的东南隅,是为了“迎养气”,即借助和利用东北方的阳气,食物不宜腐败变质。《广部》[1](190)“盧,寄也”,是野外可寄居的棚舍,秋冬季离开,春夏季居住,利用自然四季的冷暖选择合宜的住所”。“厕,清也”,茅厕是需要经常清洗的地方。 《宀部》[1](147)“寝,卧也”,金文写作“”,像人手持扫帚在室内打扫,概古人睡前有除尘的卫生习惯。 《土部》[1](290)有一些表示污垢、灰尘的字,如“坱”,尘土飞扬、众多的样子;“埃”,尘埃;“”,水渍留在器皿边的渍痕;“垢”,污秽物。有污垢自然要勤于打扫,保持环境卫生,因此又有“,扫除也”[1](290);“埽”用扫帚扫弃尘埃污垢。 扫除污垢之前必先洒水,以降灰尘,《水部》[1](236)有“,汛也”,指扫地前必先迅速散水,以掩尘土。

内部环境主要指个体卫生养护。 《水部》[1](227)表洁身的有“沐”,洗头;“沫”,甲骨文写作“”,像人鞠水就皿洗脸之形;“漱”,洗口;“澡”,洗手;“洗”,洗脚;“浴”,洗澡。 古人注重清洗身体,可以去除污垢,清洁皮肤,活血通络,提高代谢和防病能力。此外,随身穿戴的衣物也勤洗涤,“,濯衣垢也”;“”,在水中漂洗击打丝絮。

文章来源:《生命科学》 网址: http://www.smkxzz.cn/qikandaodu/2021/0226/665.html



上一篇:实地调查是方言研究生命之源泉
下一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圣经中的生命隐喻

生命科学投稿 | 生命科学编辑部| 生命科学版面费 | 生命科学论文发表 | 生命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命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