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析都灵之马的空间叙事

来源:生命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极简主义是贝拉·塔尔后期电影创作的形式风格。贝拉·塔尔用简单场景、长镜头和黑白色调等极简的“呈现”方式拓展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内在故事”空间,展现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

极简主义是贝拉·塔尔后期电影创作的形式风格。贝拉·塔尔用简单场景、长镜头和黑白色调等极简的“呈现”方式拓展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内在故事”空间,展现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思考和高度“凝练”。作为“20 世纪最后一位电影大师”封镜之作的《都灵之马》一以贯之,极简的“物质”空间和愈发纯净的电影语言营造出丰盈、含蓄、隽永的“内在故事”空间,在人类生存现状和生存意义的宏大命题上给受众带来无限启迪。

一、极简的“物质”空间:意象

“观众可以对一个镜头有表面的解释,也可以有哲学意味的理解,这是一件好事。所以拍摄的时候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方面要很现实,另一方面要赋予内涵”①。《都灵之马》就是一个现实与内涵的完美融合体,也体现在“物质”空间上。导演赋予现实的“物质”空间以深刻的内涵,使其承载了基础叙事和电影意象的双重意义。导演秉持着“少即是多”的理念,在简单、质朴的场域中对窗、树、天空和大地进行有意识的“呈现”。“空间呈现性”是电影的本质属性,包含其中的“涌现效果”构筑了影片的精神高度。

(一)窗:希望与破灭

空旷的山谷和石头房子是父女二人生活和影片故事开展的所有场域。山谷是室外空间,石头房子是室内空间,窗户成为连接二者的“桥梁”并数次在影片中出现。

搬家之前,窗户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父女二人生活希望的象征。在琐碎的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中多次出现父女二人透过窗户向外看的镜头。镜头从室内向室外拍摄,室内空间是封闭的、阴郁的。室外空间虽然大风呼啸,但对比眼前琐碎的生活,它是开阔的、自由的。随着故事慢慢展开,窗户变成了生活希望破灭的隐喻。生存环境极度恶化:木蛀虫不叫了、水井干枯了、作为生命共同体的马也拒绝进食了,父女二人不得不另寻他处。但是,所到之处皆是“一片荒芜”,寻找失去了意义,他们重新回到了石头房子里。搬家时,影片第一次透过窗户从室外空间向室内空间拍摄。再次回到石头房子里,女儿像以往一样凝望着外面的世界,面无表情的她被框在窗户后面,营造出深深的压抑感。在此,恶劣的环境使室外空间变成了生活压力的源泉,室内空间变成了父女二人仅有的庇护所,对外界的憧憬和希望也随之破灭,表现人类的无处可逃。自《局外人》以来,贝拉·塔尔一直用缓慢平和的方式讲故事,《都灵之马》亦是娓娓道来。空间叙事的渐次铺展使得影片形成一股强大的张力和感染力,为“超话语”的营造提供了可能。

(二)树:生命的形态

“的确因为那棵树才确定那个场景……我需要表现这棵树在大风之中摇曳的状态”②。由此可见,树在贝拉·塔尔创作中的重要性。塔可夫斯基、陈凯歌等国内外导演都喜欢在作品中呈现树。贝拉·塔尔所有电影的主题都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尊重生命。由此,树在《都灵之马》中代表了生命的一种形态。

长镜头的运用是贝拉·塔尔的创作风格之一。影片中,导演三次在长镜头中“凝视”山坡上的那棵大树。第一次是第一天,父女二人安顿好马、收拾好衣服后进入石头房子。此时,镜头没有马上跟随父女二人进入房间,而是“凝视”了对面山坡上的树:在荒芜的山坡上,树在大风中摇曳。第二次是“先知者”邻居来买酒,导演透过窗户交代邻居离去时的背景是山坡上的树。第三次是父女二人在寻找新家园未果的长镜头中,树一直都作为重点表现对象出现在画面中。树作为生命形态的意象穿插在影片中,凸显影片关乎生命的主题。第一次的“凝视”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凝视”都出现在故事的关键节点上。“先知者”用一长串对白点明了世界沦落至此的原因,而对树的“凝视”表现生命正在面临威胁,强化了“先知者”的一番论说。寻找新家园未果是影片的“点睛之笔”,表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处可逃。此时对树的“凝视”呈现出生命在危机境况下的状态。“树带给我灵感”③。《都灵之马》对大树的反复呈现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不同境况下生命存在的不同状态。

(三)大地和天空:“涌现效果”

自然环境在贝拉·塔尔的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像人物一样也是影片的主角。如果说树的存在为影片解读增加了某些生命存在状态、生命的意义等哲学层面的意味,那么天空和大地的作用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文章来源:《生命科学》 网址: http://www.smkxzz.cn/qikandaodu/2021/0331/757.html



上一篇:从庞德到杜拉斯论安琪诗歌的转向
下一篇:生命的房间

生命科学投稿 | 生命科学编辑部| 生命科学版面费 | 生命科学论文发表 | 生命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命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